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国内资讯 > 国内资讯
畅春园:开清代园林之先河 述皇家辉煌与沧桑
发布时间:2014-12-03 08:50点击:
提起北大畅春园,几乎无人不晓。在与北大校园有关的几座古园林中,畅春园其实是最晚与北大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以她的历史和地位而言,却可傲视群园——谈历史,畅春园的前身清华园(武清侯李伟所建,又被时人称为“李园”)最晚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比勺园还要早;论地位,畅春园是康熙皇帝为自己在京西修建的第一座大型“御园”,而其他几座都是皇亲的“赐园”,等级规格明显要低;说影响,畅春园在当时和后来的影响也是其他几座园林所无法比及的。
既然畅春园如此重要,那么为何而今只闻其名,难见其貌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朝代更迭,明清易代。京城西郊一带,明朝修建的园林尽为清朝的皇亲贵族及王公大臣们所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和二十八年(1689年),玄烨皇帝先后两次南巡,其间深为江南山水和园林所感染,返京后即命宫廷画师吴人叶洮在清华园基址上仿江南园林建造皇家“御园”,以作“避喧听政”之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全园建筑告竣,正式命名为“畅春园”,寓意“四时皆春” “八风来朝” “六气通达”。
畅春园即位于清代南海淀大河庄之北,今北大西墙外畅春园宿舍一带。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推算,全园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占地900亩(60公顷),东至颐和园路、南至西四环路、西至玉泉河路西侧、东北至恩佑寺遗址。
畅春园坐北朝南,园区南部为议政和居住用的宫殿部分,北部是以水景为主的园林部分。由此可见,畅春园融合了江南园林和北方宫廷园林的特点,是北京西郊第一座兼有施政和游乐双重功能的离宫型园林。据一位曾目睹过畅春园的官吏说: “垣高不及丈,苑内绿色低迷,红英烂漫。土阜平坨,不尚奇峰怪石也。轩楹雅素,不事藻绘雕工也。”从中可以看出,畅春园虽为皇家园林,但整体上仍然具有自然雅淡的特色。
畅春园设园门五座,分别是大宫门、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西北门,其正门在南墙东侧。全园南北向可以分为东中西三路,三路建筑各成体系,但又彼此相连。中路大宫门内的“九经三事”殿为园中正殿,是康熙皇帝会见朝臣、听政理事之处,也即畅春园中最重要的“政治空间”。
畅春园建成以后,康熙皇帝很喜欢这座园子,为此还专门写有《御制畅春园记》一文。由于这里“酌泉水而甘”,实在是养颐的胜地。所以除了要举行重大庆典外,康熙皇帝就经常在畅春园内听政。据资料统计,康熙皇帝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二月二十二日首次驻跸畅春园,至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病逝于园内寝宫,凡三十六年,每年都要去畅春园居住和处理朝政。三十六年间累计居住畅春园257次3800余天,年均驻园7次107天。最短者为29天,最长者为202天。可见,畅春园俨然成为大清帝国康熙朝实际的决策和施政中心。
为了听政之便,康熙皇帝还把附近的园林都先后赏赐给他的儿子们居住。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康熙四十八年在畅春园的北边修建“镂云开月”景区,并赏赐给皇四子胤祯居住。胤祯即后来的雍正皇帝。雍正即位以后,便在此基础上大肆扩建,遂形成圆明园四十景区,并正式命名为圆明园。乾隆时又在圆明园西边修建了清漪园。至此,清代在北京西郊所建的皇家园林区“三山五园”就基本形成。它们是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畅春园与圆明园。由于畅春园建造得最早,又为圣祖玄烨皇帝所建,所以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三山五园”之首。在圆明园成为清帝主要活动场所之后,因畅春园位于圆明园的南边,故也称其为“前苑”。
然而,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在焚毁圆明园以后,又对周围的皇家园林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掠和破坏。畅春园首当其冲,园中建筑悉被焚烧。旦夕之间,一代皇家名园被殖民主义强盗焚毁殆尽。
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畅春园一直未能重建。
到1983年以后,政府开始在旧址上大规模地修路建房,在旧址西南部建成芙蓉里居民小区和万泉河中学,东南部建成海淀体育馆和畅春园饭店。
历经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从一代名园到“三山五园”之首,再到今日的踪影无存,畅春园走过了百年的风风雨雨,也目睹了百年的盛衰起伏。现仅存北大西侧门外的恩佑寺和恩慕寺山门遗址,在默默地向过往的人们讲述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既然畅春园如此重要,那么为何而今只闻其名,难见其貌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朝代更迭,明清易代。京城西郊一带,明朝修建的园林尽为清朝的皇亲贵族及王公大臣们所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和二十八年(1689年),玄烨皇帝先后两次南巡,其间深为江南山水和园林所感染,返京后即命宫廷画师吴人叶洮在清华园基址上仿江南园林建造皇家“御园”,以作“避喧听政”之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全园建筑告竣,正式命名为“畅春园”,寓意“四时皆春” “八风来朝” “六气通达”。
畅春园即位于清代南海淀大河庄之北,今北大西墙外畅春园宿舍一带。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推算,全园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占地900亩(60公顷),东至颐和园路、南至西四环路、西至玉泉河路西侧、东北至恩佑寺遗址。
畅春园坐北朝南,园区南部为议政和居住用的宫殿部分,北部是以水景为主的园林部分。由此可见,畅春园融合了江南园林和北方宫廷园林的特点,是北京西郊第一座兼有施政和游乐双重功能的离宫型园林。据一位曾目睹过畅春园的官吏说: “垣高不及丈,苑内绿色低迷,红英烂漫。土阜平坨,不尚奇峰怪石也。轩楹雅素,不事藻绘雕工也。”从中可以看出,畅春园虽为皇家园林,但整体上仍然具有自然雅淡的特色。
畅春园设园门五座,分别是大宫门、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西北门,其正门在南墙东侧。全园南北向可以分为东中西三路,三路建筑各成体系,但又彼此相连。中路大宫门内的“九经三事”殿为园中正殿,是康熙皇帝会见朝臣、听政理事之处,也即畅春园中最重要的“政治空间”。
畅春园建成以后,康熙皇帝很喜欢这座园子,为此还专门写有《御制畅春园记》一文。由于这里“酌泉水而甘”,实在是养颐的胜地。所以除了要举行重大庆典外,康熙皇帝就经常在畅春园内听政。据资料统计,康熙皇帝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二月二十二日首次驻跸畅春园,至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病逝于园内寝宫,凡三十六年,每年都要去畅春园居住和处理朝政。三十六年间累计居住畅春园257次3800余天,年均驻园7次107天。最短者为29天,最长者为202天。可见,畅春园俨然成为大清帝国康熙朝实际的决策和施政中心。
为了听政之便,康熙皇帝还把附近的园林都先后赏赐给他的儿子们居住。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康熙四十八年在畅春园的北边修建“镂云开月”景区,并赏赐给皇四子胤祯居住。胤祯即后来的雍正皇帝。雍正即位以后,便在此基础上大肆扩建,遂形成圆明园四十景区,并正式命名为圆明园。乾隆时又在圆明园西边修建了清漪园。至此,清代在北京西郊所建的皇家园林区“三山五园”就基本形成。它们是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畅春园与圆明园。由于畅春园建造得最早,又为圣祖玄烨皇帝所建,所以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三山五园”之首。在圆明园成为清帝主要活动场所之后,因畅春园位于圆明园的南边,故也称其为“前苑”。
然而,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在焚毁圆明园以后,又对周围的皇家园林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掠和破坏。畅春园首当其冲,园中建筑悉被焚烧。旦夕之间,一代皇家名园被殖民主义强盗焚毁殆尽。
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畅春园一直未能重建。
到1983年以后,政府开始在旧址上大规模地修路建房,在旧址西南部建成芙蓉里居民小区和万泉河中学,东南部建成海淀体育馆和畅春园饭店。
历经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从一代名园到“三山五园”之首,再到今日的踪影无存,畅春园走过了百年的风风雨雨,也目睹了百年的盛衰起伏。现仅存北大西侧门外的恩佑寺和恩慕寺山门遗址,在默默地向过往的人们讲述过往的辉煌与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