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景观动态 > 景观动态
"智慧城市"离我们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3-05-24 14:00点击:
“智慧城市”建设蕴含巨大潜力
“智慧城市”是在城市化与信息化融合等背景下,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城市现有信息化基础,融合先进的城市运营服务理念,建立广泛覆盖和深度互联的城市信息网络,对城市的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等多方面要素进行全面感知,并整合构建协同共享的城市信息平台,对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利用,从而为城市运行和资源配置提供智能响应控制,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智能决策依据及手段,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智能信息资源及开放式信息应用的平台。
从发展战略的层面上看,“智慧城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城镇化战略部署的具体任务,也是扩大内需、启动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新要求。新型城镇化道路,很重要的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通信技术有助于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这也为新兴产业发展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同时,专家也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蕴含着第三次生产力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城镇化和信息化的结合有望培育出诸多新型的专业信息服务业,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新兴产业、新型业态以及新型商务模式带来巨大变革,从而又引发出对体制、机制、制度上的创新。
省住建厅厅长罗应光指出,“智慧城市”将引导我省城市发展。目前,我省已启动智慧城市建设,整合构建协同共享的城市信息平台。对信息进行智能处理,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决策依据及手段。从政务、产业、民生、金融等构建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相关业务应用系统,实现环境与生态监测、产业结构布局、资源、交通、人口、社会服务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信息化,建立智慧城市政策标准体系、评价体系。
目前,最重要的是全省各级住房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认真做好规划工作。
构建“智慧城市”需多重支撑
构建“智慧城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智慧城市”是会思考、有个性的城市,从两年一届的全省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上我们了解到构建“智慧城市”要做好技术支撑、业务应用、政策标准、评价指标,资本产业投融资五大体系。
首先,建设“智慧城市”必须以技术为支撑。构建云计算基础设施及服务,充分利用云技术的优势,提供稳定可靠的云存储服务、计算服务和网络服务等,互融互通、节约资源,提高城市各种资源的利用率。高度重视基础数据平台建设与共享,并加快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基于公共信息平台的城市综合信息服务水平。研究如何构建“智慧城市”管理运行的公共基础平台,建好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和服务数据库,推动数据共享。
光有技术是不够的,技术还必须应用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业务应用体系的建设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从政务、产业、民生、金融等角度构建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相关业务应用系统,服务于广大民众、政府部门和企业。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交通、卫生、环保、供水、应急和社会治安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环境与生态监测、产业结构布局、资源、交通、人口、公安消防、社会服务、电子商务等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信息化,发挥信息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协调发展,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造福人民的基础作用。
此外,当今世界标准化水平已成为各国各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政策标准体系是否完善也十分重要。在“智慧城市”建设起步阶段,要充分注重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做到“智慧城市”规划有指南、共享平台建设有标准、协同应用开发有依据,实现有序、有质、有量的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对传统建设方式的一种提升,许多领域和行业都将会引入“智慧”的内容,如何保证“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做到信息互通、安全协调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因此,研究“智慧城市”的建设标准本身即是一项非常系统和科学的重大任务,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意义重大,有必要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从物联与信息沟通(联通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精细度),合理、和谐建设(合理度),建设安全及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等方面来考量“智慧城市”的“智商”。
当然,建立“智慧城市”还需要大规模的投融资。通过模式创新、金融创新,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内容繁多,涉及到政府服务、市民服务、商业服务等方方面面,单靠政府投入是不现实的,需要引入市场资源,吸引众多企业参与,通过市场集约化方式,实现共赢。
今年初,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会议,昆明市五华区被确定为云南省惟一一家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区。目前,昆明市五华区将以昆明泛亚科技新区为核心,积极探索,先行先试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实践,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和“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谐发展;利用“智慧城市”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自身运营效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让百姓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民”、“利民”和“惠民”,给百姓生活方式带来更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