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景观动态 > 景观动态
“有些‘新奇特建筑’不低碳”
发布时间:2014-11-24 15:10点击:
今后一些城市的地标建筑或许不会有“新奇特”所谓的震撼效应了,因为这些建筑不符合低碳标准,在设计方案阶段就会被排除。11月21日,住建部科技委副主任、教授级高工王铁宏做客南方都市报与广东科学中心合作主办的小谷围科学讲坛,讲述建设领域的技术革命,并建议广州利用好珠江的景观优势,打造好建筑轮廓线。
谈节能建筑 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一半
建筑的运行能耗加建造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50%,所以,建筑节能比起工业、交通节能的空间都要大。其中,公共建筑的能耗是普通住宅能耗的5至10倍,有的甚至有20倍,“所以一定要抓住公共建筑这个主要矛盾”,王铁宏说。
他介绍,从2005年国家开始在住宅中推行节能建筑,2006年是公共建筑,8年时间已全部实现了建筑节能,效果非常显著,“如果按节能50%来算的话,7至8年我们新建的140亿-150亿平方米的建筑,起码节省了1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了3吨二氧化碳。”
“节省煤就是节省钱”,王铁宏说,现在有些城市已经限批了,必须碳排放降下来才能再给指标,节能改造会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另外,节能改造也会惠及民生,比如,节能住宅稍给一点热冬天就暖洋洋的,不节能的建筑“跑、冒、滴、漏”,冬天就非常不舒服。
清华大学胡鞍钢认为,当前的全球低碳经济运动无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王铁宏认为,我们正处在节能向低碳的进程当中。
低碳建筑,不仅仅指运行的时候节能,还要建造的时候节能,拆除之后可以重复利用,符合循环经济理论,这才是低碳建筑的内涵。要实现低碳建筑,一是要尽可能节省钢材、水泥、玻璃的用量,二是要尽可能实现建筑的工业化,或叫建筑“部品化”,三是从方案论证的时候就排除碳排放高的方案。
也就是说,“今后一些城市的地标建筑就不会有‘新奇特’、所谓的震撼效应”,王铁宏说,传统建筑一般是底下大、上面小,要追求新奇特就要上面大、下面小,这个现在的技术都可以做到,但代价就是多用钢,也就是增加了碳排放。
据悉,近日有媒体报道,国家住建部拟为“奇怪建筑”设判定准则,如果设计方案被判定为“奇怪建筑”,则不予批准建造。
谈技术革命传统现场浇筑方式弊端显现
实现低碳建筑的一个途径是建筑方式的转型。王铁宏讲道,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现场浇筑建设方式已存在很大的弊端。包括水泥、水资源浪费严重,工地脏乱差,成为城市里可吸入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即使有很多规定,例如硬地面全覆盖,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还有建筑的质量问题,比如群众投诉最多的楼道开裂。他说,学结构的都知道,地板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是允许“带缝作业”的,若养护得非常好,缝是非常微小、用肉眼看不见的,也不影响结构寿命和使用周期。一旦养护不好,就不是微裂缝,而变成“集中缝”,甚至裸露钢筋,影响使用寿命,有的楼上楼下会产生纠纷:漏水了算谁的?
另外,过去建筑业有丰富的劳动力来源,到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再从事传统建筑业,招工难、管理难的问题突出,质量控制体系就更难做到尽善尽美。
谈改革方向业内在探索工厂化装配式建筑
针对上述弊端,行业内专家一直在探索工厂化装配式建筑,也称为“部品化建筑”,是能够替代传统技术,也就是现浇体系的更好、更省、更快的方式。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工厂化装配式建筑很多方面已经领先世界。其中一种模式,可以实现多重小高层技术上的外墙板、内墙板、楼板的部品化,部品化率达到了50%,成本可以压缩到与传统技术接近。
另一种模式适合高层和超高层办公、宾馆建筑,钢结构尽可能多地在工厂里完成,减少现场的焊接量,部品化率在30%到40%.
第三种模式适合于高层、超高层办公、宾馆、公寓建筑,是全钢结构,所有的物品在工厂里一步完成,并且装修到位,现场只是快捷安装,部品化率达到90%,效率可以达到一天一到两层,成本可以比传统技术还低1/4左右。
谈现实困境对规划设计界是新挑战
钢结构为什么比钢筋混凝土结构成本低?一个是工期短了,一个是大量拿货后定价权大,另外标准化生产使得生产成本变低。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去年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有一个讲话,他说标准钢铁构件能够搭积木式地安装,拆除后可以回收利用,做这件事,技术比较成熟,成本也不高,2014年我们要积极推动,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城建设,都要推进这项工作”,王铁宏说。
王铁宏提到,对于设计人员来说,这种工厂化装配式建筑也是一种挑战,“我们设计院的同事,除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别的都不会了,再加上我们的规划越来越‘保姆式’,软件也是‘保姆式’,只要做了一次工程,从那儿移动过来就行了,创新思维不行,创新能力退化,这个对我们搞设计的同志是一个问题”。
焦点
广州应精心打造建筑轮廓线
“广州有一个珠江,一定要精心打造广州的建筑轮廓线,高度、体量、设计、风格要控制住”,王铁宏谈到城市总规与城市建筑的结合问题,建议广州精心打造自己的“建筑轮廓线”。
怎样打造?把所有地块的高度、体量、色彩、风格控制住,上升到文件层面,并严格遵守,“这个不能说换一个人就变了,上海在这个方面就做得比较好,都遵守了上世纪90年代初定下来的一些建筑逻辑”。
王铁宏说,城市规划建设中,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是城市天际线、建筑轮廓和优化路网。
他评价,北京的城市天际线是最美的,尤其是站在景山顶上向城南看,但因为没有独特的建筑轮廓线,“每一个单体线都很好,但是摆在一起不伦不类的”;上海曾一次性把陆家嘴建筑的高度、体量、设计、风格全部控制,不管谁来投资都要符合总规,以东方明珠为第一号建筑开始,然后有环球贸易中心等,现在有上海中心,形成了独特的上海建筑轮廓线。
此外,王铁宏认为,国际化大都市CBD容积率问题值得中国借鉴。在纽约曼哈顿,路网是按50×60米,建筑要建30层以上,住宅就容纳3000人,办公是5000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只用了不到一平方米的地。相比之下,新规划标准下的城市路网,比如深圳,是200×300米一个车道,每个人用地是12平方米。谁更集约、科学,不言而喻。“所以,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市的容积率该高就得高,不能讲归类,容积率该密的地方就要密,关键是人均和车均的面积要够”,王铁宏表示,不能一味地把高层建筑妖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