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广东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发布时间:2019-07-18 15:03点击:
-
日前,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乡村全面发展、优先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分类有序发展,坚持党管农村、农民主体、多方投入、共建共享,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推进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等“五个振兴”及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高质量稳定脱贫水平等“三个提升”为重点,对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
《规划》提出,按照“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的要求,着力打造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农村基层治理的示范区、农村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力争3年取得重大进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10年实现根本改变,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规划》共设置29个主要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4个,预期性指标25个,并分别明确至20 20年和2022年的目标任务。
《规划》结合广东实际,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撤并消失等对村庄予以分类,明确了各类村庄包含范围和推进措施,要求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准确聚焦阶段任务,科学把握节奏力度,不超越发展阶段,不刮风搞运动,有序实现我省乡村振兴。
《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细化实化了乡村振兴各项工作重点、政策措施、推进机制,并以专栏形式,部署了一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
《规划》提出,要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通过解决乡村发展“人、地、钱”供给短板问题,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进一步激发乡村内部活力、优化乡村外部发展环境,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规划》明确了实施责任和任务分工,提出了建立规划监测评估机制、动态修订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等保障措施。
《规划》是指导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规划》的印发,标志着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备。
凸显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推开可期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自然保护地功能定位。建立自然保护地目的是守护自然生态,保育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地质地貌景观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与此同时,《意见》还同时确立了国家公园主体地位。提出做好顶层设计,科学合理确定国家公园建设数量和规模,在总结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基础上,制定设立标准和程序,划建国家公园。确立国家公园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关键区域中的首要地位,确保国家公园在保护最珍贵、最重要生物多样性集中分布区中的主导地位,确定国家公园保护价值和生态功能在全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国家公园建立后,在相同区域一律不再保留或设立其他自然保护地类型。
这意味着,未来我国自然保护地领域,将以国家公园为主要载体,且明确了在设置国家公园的地区该载体的唯一性,即不得再设置任何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地。
当然,想实现这一初衷,积极大力且快速部署和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不可不提,实际上,这也直接决定着《意见》目标的最终实现。
《意见》分三步走明确了2020年、2025年和2035年三个重要时间节点为目标达成的关键时间,其最终目的是,建成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各类自然保护地科学设置,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建设健康稳定高效的自然生态系统,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筑牢基石,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生态根基。
究竟何为中国特色,坊间对此讨论不一,但较为普遍的共识是,首先,我国扭转了以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传统思维,且理念扭转迅速;其次,国家公园体制从提出到试点再到明确政策路线,确定未来发展蓝图,用时不过数年时间而已,其间不仅传递了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更反映了我国制度优势和政策执行的高效。
当然,无论如何,确保《意见》明确的最终目标的达成,还需要按部就班实施并切实提升当前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推进速度。按照今年初召开的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透露,2019年,我国将加快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编制《全国国家公园总体发展规划》,发布国家公园设立标准,组织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综合评估,认真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确保2020年基本完成试点任务。
此外,据记者了解,2019年我国还将启动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数据库建设,制定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办法、巡护管理办法、建设项目准入清单,抓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监测试点。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动试点国家公园生态状况持续改善。
而作为凸显中国特色且又事关各方利益的一项重要因素,就是国家公园同样肩负了进一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内容。实际上,这也是未来我国要长期加以关注的,根据此次《意见》指出,将在自然保护地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功能。扶持和规范原住居民从事环境友好型经营活动,践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支持和传承传统文化及人地和谐的生态产业模式。推行参与式社区管理,按照生态保护需求设立生态管护岗位并优先安排原住居民。建立志愿者服务体系,健全自然保护地社会捐赠制度,激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建设与发展。
“生态环境的改善永远面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发展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何利用好生态资源,达到改善民生的目的正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改善环境质量,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类凸显中国特色的政策理念,正是基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现实国情而来。这也决定了我国发展国家公园,必须更加注重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肩负起国家安全生态屏障的使命,必须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统筹生态和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周宏春强调,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要从过去粗放的、追求数量的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当前,环境已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短板,必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补齐,加大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力推进,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如此,才能寄望于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如期全面推进,为自然保护地体系早日建立添砖加瓦。